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登录或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我的足迹 相关政策 均价计算 高级搜索 楼盘大数据 萍乡社区分布
归巢网 主页 归巢文化 查看内容

萍乡鳌洲书院--历史长河中的读书声

2015-8-4 23:56| 发布者: 归巢资讯| 查看: 3245| 评论: 0

摘要: 萍乡之教育,始于唐朝。高祖年间随着孔庙的建立,好学之风在萍城传扬。宋代朱熹创立正式的教育制度,学院开始在萍乡大地兴起。在之后的几百年历史中,萍乡书院林立,而在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独占鳌头”的鳌洲书院。 ...

萍乡之教育,始于唐朝。高祖年间随着孔庙的建立,好学之风在萍城传扬。宋代朱熹创立正式的教育制度,学院开始在萍乡大地兴起。在之后的几百年历史中,萍乡书院林立,而在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独占鳌头”的鳌洲书院。然而在时间的浪涛拍打之下,洲还在,书院早已成飞灰,年轻的人们也对她知而不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新翻开历史的书页,在漫漫长河中寻找那隐匿的读书声。



“独占鳌头”

在萍乡,说到“鳌头山”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是说到“金鳌洲”估计不少人都不知所踪。为了找到它,记者几番来到萍乡市图书馆查找资料,并在古籍房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最终在《昭萍志略》找到了它的踪影,根据清乾隆二十三(1958年)段贵所作的《鳌洲书院记》记载:“萍乡城南萍实桥下里许,有洲长二里,广可十余丈,如鱼昂首波浪中,旧名金鱼,以其形修且若鳌,然又曰金鳌。”由此推断,“金鳌洲”就是如今萍乡市公路局之所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明神宗皇帝“罢工”不上朝之后的第八个年头,“金鳌洲”翻开了它历史上一页新的篇章。知县陆世绩在金鳌洲建“占鳌阁”取“独占鳌头”之意,并供奉文昌神于其中,作为学堂传授礼教。传承半个多世纪,然而明末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兵灾不断,萍乡县城亦不能幸免,“占鳌阁”也被付之一炬,颓废于荒烟漫草中。

直至康熙四十八年,知县贺邦桢不忍视其破败,于是对“占鳌阁”进行重修,“召僧入供,并奉佛于后堂”。到乾隆二十一年(1956年)知县沈廷标率领乡贤绅士,在“占鳌阁”旧址上进行重建,并加盖学舍,效仿江西四大书院中的“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更名为“鳌洲书院”,堂舍命名为“敬业”、“乐群”,讲堂内奉祀宋代理学名家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以及朱熹门生、萍乡人胡安之,合为“五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县胥绳武重建,改堂舍名为“观水”、“冠山”,题匾“学钓鳌手”,题联“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并在“五贤”基础上增祀周敦颐,定名为“六贤祠”。道光元年(1821年)知县甘恪任重修,道光三年知县黄濬将“六贤”增祀朱熹门生、萍乡人钟唐杰(钟咏),改称“七贤祠”。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下诏“停科举,兴学堂”,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中,金鳌洲上虽不说亭台楼阁林立,但莘莘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却响彻萍城。

鳌洲之“美”

自古书院便是学生们求学受教的神圣之地,其景致不求钟灵毓秀但怎么也得诗情画意。鳌洲学院作为古时萍乡头一等之列的书院,秀美的风景自然必不可少。乾隆年间的萍乡知县胥绳武就曾经这样写道“建高阁,悬当城西,一面阁以外,沓峰环青,修林染黛,朝旭夕阴,悠悠天际,俯视其下,但见平桥浅岸,沙碛水陂,小艇一篙波光入影”;“阁下以为堂,堂远对晴峰,蕴藉可人,前有深院,春风小柳,秋日初芙,绿意红情,一叶一文心,一花一诗味”。由此可见鳌洲之上,书院之美,绿水环绕,晴峰相对,鸟语花香。实为一个求知、讲学的好去处。

如此别致的景色自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造访,其中诗兴大发者数不胜数,并留下一首首供人传咏的优美诗歌。清代乾隆年间萍乡一位张知县曾作诗《金鳌书院课士阁口占》:

烟火依峰尽,松篁带水环。

为寻佳士侣,因憩此楼间。

草长牧驱犊,云深樵在山。

庶哉迟富教,一念一低颜。

这位知县为寻找品行才学优秀的人士,来到金鳌书院,见此处少有人间烟火,青松翠竹环水林立,草坪中有牧童放牧牛犊,远处云深的山间有樵夫出入,这里真是幽雅的读书之地,自己作为知县应尽力使教育富庶,想到此不禁低头沉思不已。

一洲盘踞水中央,创始何年结构良。

碧濑洗心空翳障,新筠到眼悟文章。

乐群尽得他山助,敬业方知古味长。

愿与诸生同努力,鳌头咫尺快飞翔。

清代嘉庆年间萍乡人易树年留下的这首《金鳌书院》称赞书院布局结构优良,在此读书那碧水洗涤心灵除去眼中翳障,那新竹生机勃勃引发文思。群居朋友善者而乐之得到帮助,艺业长者敬而亲之品知古味悠长。我愿与诸位学子共同努力,鳌头就在咫尺之间快飞翔啊!

文教兴盛

萍乡地处吴头楚尾,自古文教兴盛,宋代时县城东南有濂溪书院,芦溪镇也有濂溪书院,均是为纪念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又名濂溪,于庆历元年(1041)任芦溪镇税官,并传授理学而冠名;县城东郊有东轩书院,县城西路有南轩书院,名称取自宋代理学“东南三贤”中的两位吕祖谦(东轩)张栻(南轩)的字号。明代县城有昌文书院、鳌洲书院。清代县城有焕文书院、南台书院,芦溪有凌云书院,上栗有栗江书院,莲花有复礼书院、琴水书院。萍乡古代重教之隆,办学之盛,学风之兴,可见一斑。


薪火相传

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陆世绩建学开始,到康熙年间知县贺邦桢翻修“占鳌阁”,再到乾隆年间知县沈廷标重建鳌洲书院,金鳌洲上的这座学府在萍乡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无论是战乱还是政权更替,都不曾阻断过她的薪火相传。清末,腐败的清廷和落后的中华大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和大危机,面对国外列强的强大和西学的冲击,维新派认为落后的科举制不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鳌洲书院也迎来了它的新生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萍乡籍维新志士翰林侍读学士文廷式的倡导下,萍乡前后两位知县偕同一种乡贤绅士,精心筹划,停办了鳌洲学院,并以小西门外泰和庵为校舍,设立了“萍乡学堂”,当时就全国而言,“萍乡学堂”也算得上是较早创立的新式学堂之一。光绪三十二年,清廷终于意识到科举制之弊端,于是这一传承了千年的选才制度随着朝廷的一纸诏命结束了它漫长的生涯。“萍乡学堂”也搬入关帝庙和育才堂(现萍乡二中和萍师附小)更名为“萍乡中学堂”也就是如今萍乡中学的前身。经过岁月的轮回,“鳌洲书院”浴火重生,以“萍乡中学”的身份再次回到了萍水河畔,从金鳌洲搬上了鳌头山,俯视着她的前生之地,依旧源源不断地为萍乡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如今,熬州书院的旧址早已不见一砖一瓦,但是书院的读书声却穿越时间的河流生生不息。萍乡的文教之风薪火相传!


后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年轻一代的萍乡人对于鳌洲书院知之者寥寥无几,老一辈的老乡对于鳌洲书院也印象模糊,依稀只记得年少时下水摸鱼上过金鳌洲,还有一石桥可通往岛上,后来却断了。如今的金鳌洲一半建有市公路局,一半则被零星住户开垦成田地,往日之辉煌不可见丝毫。近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小豹专题调研鳌洲书院公园项目建设。他指出,在原址上恢复重建鳌洲书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我们要抱着一份光荣感、一份责任感,加快鳌洲书院恢复重建,让鳌洲书院这个曾经人文荟萃之地荣光再现,传承昭萍文风,使之重新成为读书怡情好去处,成为萍乡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为恢复书院往日荣光、传承昭萍历史文化,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鳌洲书院,力争在2016年6月,让鳌洲书院重新屹立在萍水河金鳌洲上。7月29日记者从萍乡市园林局得到消息,目前关于鳌洲书院公园建设项目的概念性方案已经做出,但是具体的设计方案还有待定夺;市委市政府针对次项目也召开了协调会议,就投资主体、项目业主单位、土地拆迁和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工作。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们将有机会见到这一萍乡文风的标志出现在我们眼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QQ|到手机版|归巢网-萍乡二手房网。今天日行情、成交行情、推荐房源。 ( 赣ICP备19011011号-1 )

GMT+8, 2024-4-24 04:12 , Processed in 0.2070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